浅评司马迁伪造先祖世系与传说的可信度_泓泾渔夫的博客_少昊金氏世界
首页
到顶部
到尾部
泓泾渔夫的博客

浅评司马迁伪造先祖世系与传说的可信度

时间:2013/4/6 23:25:44  作者:  来源:  查看:2239  评论:0
内容摘要:一 浅评司马迁伪造先祖世系与传说的可信度 一,司马迁先祖及少梁司马氏家族世系考作者:玉壶九千 .民间造假:北宋之后,修谱者造假,是为了光宗耀祖,显耀门庭。这种现象相当普遍。不要迷信书,不要迷信宗谱家谱。

 

浅评司马迁伪造先祖世系与传说的可信度

 

一,司马迁先祖及少梁司马氏家族世系考

作者:玉壶九千 提交日期:2009-7-26 10:19:00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随会奔秦是在周襄王三十二年(西元前620年),也就是秦康公元年。少梁即古之梁国,周襄王十一年(西元前641 年)为秦穆公所灭,改称少梁。周顷王二年(西元前617年),晋国攻取少梁,司马氏家族就是于此时入居少梁城,同族共居并未分支。到了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司马氏家族也开始分支。

  司马迁说:“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笔者就此查阅了大量先秦史书,却不见卫国司马氏的记载。赵国除了司马迁介绍的司马蒯聩外,司马氏见于史书的还有司马浅、司马尚及秦朝末年的司马卬。秦国的司马氏较多,早期有名将司马唐、司马错、司马梗、司马靳和秦朝末年的司马欣、司马昌。因为卫国无司马氏的记载,疑为司马迁误把中山写成了卫。但是卫国的地望从西周开始虽经几次迁移,始终都在今河南境内,与位于河北的中山国似乎没有多大关联,如果不是司马迁笔误,那么很可能当时的中山国也称“卫”,但这似乎又过于牵强,因为通读先秦史书,并无中山国亦称卫的记载。另一种可能就是“卫”为“魏”之误,如卫国实为魏国,在“魏”者相中山,那就说得通了。中山国有司马赒、司马憙、司马子期。此外散见于先秦史书中的司马氏还有宋国的司马牛、齐国的司马悍、楚国的司马翦,此三人是否为少梁司马氏我们不得而知。

  那么,《史记》中的“在卫者,相中山”到底是司马迁的笔误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

  笔误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司马迁毕竟是位严谨的史学家,更何况此书几经修订校对,司马迁不会犯下如此明显的错误。最大的可能是《史记》在早期的传抄过程中把“魏”误写成了“卫”。依据中山国现有史料分析,中山国的司马氏当来自于魏国。史载:魏灭中山后,魏文侯不信任乐羊,收回他的兵权,将他封在灵寿闲居,而另派太子击为中山君(中山国的最高长官),同时还派了部分文臣武将辅佐他,其中就有司马赒的父亲。后来中山桓王复国,厚待魏国降臣并加以重用,许多魏国官员便留在了中山国,定居下来。司马赒的父亲也在其中,不过因史料失传,这些官员的名字已无可考。司马赒的父亲死后,司马赒袭爵为中山臣,从宫卫大臣一直晋升到相国。

  但是“卫”“魏”虽为同音,两国相去甚远,即便抄录过程中偶然出现错误,历代史学名家肯定会予以更正,不会一直延续下来。之所以无人更改,原因只有一个,司马迁的原文就是“卫”字,后人不敢擅自更改。至于司马迁为什么把“魏”写成了“卫”,或许其中别有隐情,很可能与他的家族史有关。

  按照司马迁自序所说,司马氏家族的世系应该是——

  卫系:?(无从可考

  赵系:司马蒯聩——司马浅——司马尚——司马卬。

  秦系:司马错——?——司马靳——?——司马昌——司马无泽——司马喜——司马谈——司马迁。

  司马迁说司马氏“一族三分”始于战国初年三家分晋前后,沿着这一线索我们在先秦史书中可以查阅到司马氏家族的一些线索。结果是:

  卫国无司马氏记载

  赵国的司马蒯聩是战国初期人,司马浅见于赵武灵王时(约公元前330——前280年间),司马尚见于战国末年赵幽缪王时(约公元前260——前210年间),司马卬则是秦朝末年人。四人虽为司马氏族人,但辈分已经很难考证。

  秦国最早的一位司马氏大臣是司马唐(又作司马庚),出现在秦简公与秦惠公时(约公元前440——前370年间)。史载:秦惠公想出兵攻打魏国,司马唐劝阻说:“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秦系司马氏第二位名臣就是司马唐的孙子司马错(约公元前345——前275年),他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时的大臣,他的事迹记载在《战国策》和《史记》里。他在《史记》中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秦昭王二十七年(西元前280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此次出征后,他因年事已高,便辞官回蜀郡成都养老去了。他的儿子司马梗袭爵为秦将,于秦昭王四十八年(西元前259年)“北定太原”。司马梗的孙子是秦朝末年的司马欣,曾任栎阳狱椽、长史。其后世因史料缺失,世系不清。汉武帝时的著名才子司马相如当为司马错之后,司马迁虽然写了《司马相如列传》,但是并没有交待他的先祖是谁,只说他是蜀郡成都人。成都是司马错的终老之地,他的后代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住在成都,司马相如为司马错后人,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事实上秦系司马氏自少梁入秦后,并无再回少梁的记录,他们的居住地一直在首都咸阳和蜀郡成都。对于如此明显的事情,司马迁为何避而不谈呢?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後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昂於殷。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此世系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先秦史书上没有卫系司马氏的记载,卫系司马氏应该是“魏系司马氏”,至于司马迁为什么写成了“卫”,那只有他自己知道。

  其二,秦系司马氏为司马迁先祖存在着很大疑问。

  按司马迁所说“司马氏去周适晋”当在赵、魏、韩三家分晋之时,也就是公元前600年前后,而司马错伐蜀是在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伐楚则是在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据此推算,他生存的年代约在公元前345——前275年间。如果司马错是秦系司马氏后人,显然他不是出生在魏国的少梁,而是生在秦国的咸阳或别的什么地方,因为他出生时秦系司马氏在秦国已经生活了二百年左右,当时少梁是魏国属地,说司马错出生在魏国的少梁不但没有理由,而且也没有任何证据。连司马迁都说“在秦者名错”,后世的史学家们不知是根据什么说司马错是出生在魏国的少梁?

  司马迁的直系先祖是魏国少梁人,而司马错却是地地道道的秦国人,把司马错说成是司马迁的直系先祖实在是过于牵强。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给人留下的概念是模糊的,他在写完“在秦者名错”之后,紧接着又写了一句:“错孙靳”,这是问题的焦点。因为司马靳肯定是司马迁的直系先祖,既然司马靳是司马错的孙子,司马错理所当然也就是司马迁的先祖了。

  那么这位与白起一起被处死的司马靳到底是不是司马错的亲孙子呢?如果是,司马迁为什么不交代司马靳的父亲是谁?看来他的父亲绝不是司马错的儿子司马梗,否则司马迁不会避而不谈。司马梗于秦昭王四十八年(西元前259年)“北定太原”,而秦昭王五十年(西元前257年)司马靳就和白起一起被赐死,而且两者之间似乎毫无关联,司马迁在书中也没做任何交代。显然司马靳不可能是司马梗的儿子,当时他在军中的地位,最多也就是武安侯白起的一个副将,与司马错和司马梗的地位相去甚远。有人或许猜想司马靳大概是司马错其他儿子所生,这似乎也不可能,如果真是那样司马迁不会不做交待。估计司马靳根本就不是秦系司马氏的后人,他是真正的魏国少梁人,也就是司马迁的直系先祖。因为此时秦国攻下了魏国的河西之地,少梁已经归属于秦国,改称秦国少梁,所以魏系的司马氏也变成了秦国人。

  巧合的是秦国的司马错和中山国的司马憙恰好是同辈人,而且都是出生在公元前345年前后,他们的儿子秦国的司马梗和中山国的司马子期(又作司马期)也是同龄人,都出生在公元前320年前后。根据先秦史书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推断,司马靳很可能是司马子期的儿子。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攻占中山,司马憙父子不但没有得到重用,还被赵武灵王罢官免爵。司马憙父子含羞带愧无脸面继续留在中山,便遣散家奴,灰溜溜的逃回老家少梁闲居起来。司马靳就是在此期间出生在少梁城。司马靳的生卒年大约是公元前290——前257年,于公元前257年与白起同时被秦昭王赐死。

  司马迁以移花接木之术巧妙地把自己的前辈世系依附在司马错的名下,借以炫耀自己祖宗的威望,同时也掩盖了自己真正的直系先祖。

  那么司马迁的直系先祖是谁呢,他为什么讳莫如深遮遮掩掩呢?

  根据先秦史书和历史年代及现代考古所见,司马迁的直系先祖应该就是战国时期恶名远扬的中山国相司马憙。

  司马憙约生活在公元前345——290年间,曾先后在中山舋王和中山姿王两朝三次为相,史称“司马憙三相中山”。中山王姿八年(西元前299年),司马憙与儿子司马子期出卖中山国,引赵军攻破中山国首都灵寿,中山姿王逃往齐国。此后司马憙与他的儿子司马子期去向不明,史无记载。疑或为赵武灵王所杀,或被免官后驱逐出中山国。两种可能其结局都是一样:中山国的司马氏又迁回了老家少梁。因为以司马憙父子的恶名,即便不被赵武灵王所杀,其他诸侯国也不会接纳他们的,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迁回故居。此后不久,秦国攻占了魏国的少梁,而此时秦系司马氏正值声名显赫,少梁的司马氏便依附在秦系司马氏之下。

  由此可知,战国初期进入秦国的司马氏与后来秦国夏阳(少梁)的司马氏同族并不同支。秦国名将司马错并非少梁人,他生在咸阳死在成都,应该是秦国咸阳人。秦国夏阳的司马氏就是魏系司马氏,也就是司马迁的直系先祖

  按照司马迁的“一族三分”说,我们现在可以重新排列一下少梁司马氏家族的世系。

  (横线为父子相承世系,虚线为辈分不清世系)

  

  赵系:司马蒯聩……司马浅……司马尚……司马卬

  秦系:司马唐——?——司马错——司马梗——?——司马欣……司马相如

  魏系:?——司马赒——司马憙——司马子期——司马靳——?——司马昌——司马无泽——司马喜——司马谈——司马迁

    

以上原文链接: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509021&PostID=18242929

 

 

二,传说司马迁有二子

 

据传说,悲痛中的司马迁夫人(妻子柳倩娘、侍姬随清娱)为了保住《史记》副稿,免遭满门抄斩之祸,便让两个儿子司马临(字与仲)、司马观(字何求)身藏《史记》副稿,逃回故乡韩城。司马迁族人怕株连九族,连夜由族长司马厚召集主事人共同商议,决定改姓和迁居。长门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次门在“司”字旁加一竖,改姓“同”。逃往荒无人烟的巍山老牛坡下,定村名为“续村”,表示“高门之续”;后又担心被官家识破,取同音字为“徐村”。“徐”、“续”同音,又有“余村双人”(或说仅余二人)寓意,暗指司马迁有两子,即长子司马临,次子司马观,以表明司马氏家族后继有人。司马迁父子都是西汉太史官,后裔逃匿“徐村”后,为祭祀祖宗司马迁,合族兴建了“汉太史遗祠”。如今,“汉太史遗祠”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千年古村徐村之中。

从此,司马迁的后代便分别姓“冯”和“同”了。如今,每逢清明节,前往司马迁坟前拜祭的人群中,有不少便是姓“同”和姓“冯”的。据说,他们都是司马迁的后人。

 

————网友说:这是网络普遍的答案,之前也看过,但是很是怀疑,因为正史当中只说他有个女儿,其他都是野史或者民间传说。感觉现在很多地方所谓的后人,都没有个真正的依据或者证据,只是凭一个本子,还不是真正某个年代的,就说自己是某某名人的后代。其实,这和地方争名人归属地的性质是一样的。

 

上文出处链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57802491.html

 

 

三,泓泾渔夫金天豪的浅评

 

(一)、无奈造假与故意造假

1、司马迁的造假是无奈的

司马迁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与现在不同,世人把家族名声看得极为重要。司马迁的先祖先有背叛魏国投靠中山国之举,此为不忠;后有司马憙父子卖国求荣谋杀大臣等种种恶行,此为不义。有如此不忠不义的祖宗,后代子孙怎么能抬得起头呢?所以司马迁不想让世人知道他就是中山国司马氏的后代,千方百计隐瞒这段不光彩的历史。

如果让汉武帝知道了司马迁的祖宗就是中山国的司马氏,说不定立马就会给司马迁和他的家人带来灭顶之灾。

司马迁若不伪造自己的祖宗的世系,他在汉朝的所作所为,包括司马氏父子所写的《太史公记》,都不会得到世人的认可,更别妄想传之后世了。

 

2、民间故意造假

北宋之后,修谱者造假,是为了光宗耀祖,显耀门庭。这种现象相当普遍,遭到文天祥的抨击。

史圣司马迁尚且造假,何况民间俗人乎?

几年前,浙江义乌市刘加荣先生与兰溪市金永华先生争议某地金氏是不是义阳王、金履祥公之后裔而请我帮其考证。我阅其《金氏宗谱》之记载,他们的祖上是义阳王而后是金履祥公,属于金履祥公第三子金颉之后裔。经我考证金履祥公之渊源与金颉之记载,一是金履祥其祖上系出於项伯,项伯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王族后裔,刘邦赐项伯国姓刘封射阳侯,项伯之子孙於五代十国时期避吴越国武肃王钱鏐讳而改刘姓金,而后有金履祥,金履祥乃宋末元初一代大儒。二是金颉系金履祥第三子二十岁就去世了,宗谱里没有婚姻与子嗣的记载,也就是说金颉去世前还未成婚、没有子嗣。那么,某地金氏说是金颉之后人就不能成立了。我还没有考证他们始祖的生卒年月呢,结果就出来了:此谱是“义阳王、金履祥、某地金氏之三合谱”而非纯族谱。

我实话实说,把考证结果告诉刘加荣先生与金永华先生,金永华先生高兴了,可刘加荣先生就未必会高兴了。

 

3、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有些愚痴老人主持修谱,为了表明本族是贵姓,系出名门,就杜撰一篇外纪,以说明自己的祖宗是何等辉煌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有些人直接杜撰世系,加在自己的祖宗之上,连“外纪”二个字都省去了。

有些人把比自己的祖宗(出生于唐末)晚生三百年的金履祥(出生于南宋末)列为自家祖宗的祖宗,也是在金颉名下拉起世系,再杜撰十余个人名到自己的祖宗的名上,还给自己的祖宗编出一个“兄弟”来。在金履祥上面呢,也是杜撰十来个人名,然后是休屠王(休屠王是金日磾的爹,但在该“外纪”世系里,休屠王名下既不是金日磾,也不是金伦)。在休屠王上面杜撰十来个人名,而后是始祖少昊(称其为金德王)。

我还看见一个平阳县北港某地金氏宗谱,序文的最上面是少昊金天氏,而后是金日磾及金日磾家族的人名。他们的始祖的生平没有详细的记载,只记载他的人名叫金tao,说是从福建赤岸来此,见此地如何的好而后在此定居,其宗谱也有一篇外纪。该支金氏宗亲去年开始修谱,今年正月圆谱。修谱中,这些自以为“博学”的老人们主持修撰宗谱,撇开少昊金天氏不说,只说金日磾,述说京兆金氏与昔日匈奴民族的无限辉煌,说自己一族是昔日强大的匈奴民族后裔。我说了一句真话,他们的脸色立马阴沉下来。世金联办公室主任事后怪我不该直言不讳。

 

4、实话实说:不要迷信谱

史载,金日磾这一脉只传到金当,金当无传,秺侯国绝。汉朝时期的京兆金氏,其实就是金日磾的弟弟金伦之后裔。金日磾家族五代人在汉朝七位皇帝前官居高位,乃至封侯,名震朝野。金钦任京兆尹后,金日磾家族自称京兆金氏。

京兆金氏与少昊金天氏后裔的彭城金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尽管汉武帝刘彻的妈妈王誌先嫁金王孙并为金家生下一个女儿金俗,而后嫁给汉景帝才有刘彻。就算刘彻是为了给自己的姐姐金俗脸上贴金而给金日磾赐姓金,那也与彭城金氏没有什么关系。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春正月·西方纪元218年(曹操晚年)京兆金祎与韦氏、耿氏攻魏(欲杀曹操)以南援刘备事败(一说是南援关羽),使金兆金氏遭遇灭顶之灾。幸存者逃到山东威海丛家岘随原住民改姓丛。而那些未能及时逃离的人,曹操会给他们活路吗?君不见,曹操征徐州陶谦时,屠三县,鸡犬不留,坑数十万口於泗水,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堡人烟绝迹。而后曹操将人烟绝迹的徐州州治由郯城迁至彭城,彭城之名遂为徐州所取代,即今之江苏省徐州。像曹操这样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如今身为魏王、独揽大权了,金兆金祎竟敢攻魏(曹操逼汉献帝封其为魏王),你说曹操会怎样对待金兆金氏呢?

为什么许多彭城金氏宗谱中,会有金日磾、京兆派、休屠王等等金兆金氏的记载呢?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拉金日磾入谱、称其为始祖、并伪造世系以自圆其说呢?

那是因为金日磾家族在汉朝是声名显赫的家族,而且是《汉书》所明确记载的。把这些得封高官侯爵的金氏名人记录於谱,这些名人就是他们的祖宗了。有这样位高权重的祖宗,你说本门该是多么的荣耀啊?

依我说,除了楚项伯之后裔金履祥一族外,所有家谱中记载的彭城金氏,少昊金氏,金天氏后裔,都是少昊金天氏后裔。刘邦后裔刘改姓金的,也有可能是少昊金天氏后裔。因为,我见过刘姓者以少昊为始祖的家族,而且本支金氏在战国时期,有金劉公派下改姓刘,刘文静公派下改姓侯。

所以啊,我们对于古人们的攀龙附凤、乱拉名人入谱、伪造世系、狂吹祖宗辉煌,甚至于不经考证,乱认名人为祖宗,直至将祖宗的世系伪造到上古时的黄帝等等这些行为,要宽容对待,但绝不可以效仿。须知:认别人做祖宗,是大不孝的行为。

今人信息时代尚且也是如此愚痴作为,何况古人乎?

如果你要想真正的做“追踪溯源”的事业,还是要靠你自己去努力研究,依据宗谱记载,对比历史记载,收集考古发现之资料,综合考证,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先人所编撰的宗谱中的所有的“外纪”,都是杜撰的,毫无真实性可言,无须理会,省得浪费宝贵时间。

 

 

(二)、司马迁有没有儿子

    司马迁是在狱中上吊自尽的。因为司马迁是自尽的,汉武帝也就不用背负杀“史官”的恶名了。司马迁死后,他的尸体被运到夏阳交给他的族人安葬。

如果司马迁有儿子的话,朝廷怎么不把司马迁的尸体交给他的儿子安葬而是运到夏阳交给司马迁的族人安葬呢?

如果司马迁有儿子,那司马迁怎么在“自序”中只提起父亲而不提起儿子呢?

如果司马迁有儿子,司马迁为什么把《史记》交给女儿、要女儿藏好而不是把这重托交给儿子呢?

如果真如传说中所说的司马迁有二个儿子,司马迁完全可以叫一个儿子携带《史记》到山林深处去隐居,把《史记》藏好。因为女儿毕竟已经嫁人,是杨家的人了。叫已经嫁出去多年、已经为人母的女儿为娘家人承担风险,也对不住杨家。对不?

如果司马迁有儿子,为什么到汉宣帝时,是由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经过努力才开始流传而不是司马迁的儿子经过努力开始流传《史记》呢?(汉宣帝在公布《太史公书》时,削去了几篇。)

如果司马迁有儿子的话,崇拜司马迁的班固会不在《汉书》里写上吗?

司马迁的女儿女婿外孙都见诸于史载,但就没有司马迁有儿子的记载。您说,这传说的可信度有多少呢?

司马迁娶了二个老婆,只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因为李陵事件被汉武帝这个暴君给阉割了。汉武帝弄得司马迁没有了后人(也有可能是司马迁自己的精子量不够的原因,二个老婆很难怀孕而没有更多的孩子),所以司马迁就让别人没有了祖宗,把远古历史浓缩成三皇五帝八个人,胡说“万世皆系出於黄帝”而把别人的祖宗都抹掉

 

三,不要迷信书,书中没有黄金屋

后世史学家说司马迁的《史记》里有很多假的,於是才有杨终奉诏删史记,把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的《太史公记》,删得只剩下十余万字。如今的史记,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讲有六十多万字,都是后人添加上去的。您说,这史记的可信度又有多少呢?所以,建议大家不要迷信所谓的国家认可的什么《全本史記》啦,名人名著啦。

告诉大家一个真相!

不要痴迷于从阅读成功人士的传记(即成功人士写的书)中寻找经验,这些书大部分经过精致包装,很多重要的事实不会告诉你,比尔盖茨的的书不会告诉你他母亲是IBM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由高盛董事接待的!

 

浙江省诸暨市的那位金工程师问:

“我家藏的《全本史志》《资治通鉴》《中华姓簒》及161893年版的《刘金氏宗谱》是否可全当一堆废纸处理了?”

我想,如果这161893年版的《刘金氏宗谱》是从黄帝开始论世系的,那么,这里面有多少实有多少虚呢?恐怕很难说清楚了。

遵义金世伦宗亲认为,宗谱以黄帝为始祖的最不可信,更不宜作为研究族史之依据。————从金世伦的论点,也证明了我的说法是正确的。

 

鉴于上述论点,那么,所谓国藏的、家藏的《全本史志》啦、《资治通鉴》啦、《中华姓簒》啦、以及从黄帝开始论世系的“161893年版的《刘金氏宗谱》”啦,还有那些《封神榜》啦,《西游记》啦,《红楼梦》啦以及金庸(本名:爱新觉罗·查良镛)的《侠客传》啦,《葵花宝典》啦,《毛·主·席语·录》啦,《毛·泽·东选·集》啦,《国际歌》啦,《红歌》啦等等等等,真真假假,扰乱人心,把它全当一堆废纸卖了其实也无所谓。再说了,谁知道老人家喜欢这些,儿孙会不会喜欢这些呢?

当然,也有不能卖的。应当被视为珍宝而不能卖的有:《德道经》(即《道德经》)、《易经》、《六祖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佛传下的经(不含西藏宗教的论)。

 

想当年,我的大舅舅从武大毕业,被分配到1915研究所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兢兢业业,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单位小有名气。我知道他会配制去离子水(水里只有H2O,没有了任何营养与杂质,人喝进去没有任何作用。该单位当时会配制去离子水的人不超过五位),也研究出一些高端辅助品。所以,他得到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职称,去新华书店买专业工具书的费用,单位特列准许报销。

我的大舅舅退休后,把一板车的大学时代读过的书、工作以后买的专业工具书等等书籍全部当旧书旧报纸卖给收废品的人了。若在他退休前,会卖吗?而退休以后,留着这些书又有什么用呢?孩子又不是这个专业的,北京本来住房就紧张(他辛勤一辈子只获得六十平米的住房),留着这些“废纸”难道不是占地方吗?对不?

县处级待遇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有什么了不起吗?答案是没啥了不起。全所有三百多位高级工程师,有一千多位工程师,技术员根本算不上鸟,所长是副部级的,单位里还有老红军、老八路呢!一九八五年时,单位盖起两座二十几层的塔楼(就是如今所谓的的大厦),县处级待遇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他竟然没有资格参与分房。为什么啊?因为这个单位要盖塔楼了,有房子分了,那些“老”字辈的人,通过各种关系,硬是调进这个所里。那时候分房,是论资排辈的,这些工程师们哪里排得过那些“老”字辈们呢?所以啊,这些“老”字辈们才是真的了不起。懂了吗?哈哈哈!纯属开玩笑。

 

 

 

欢迎加入我们的QQ群:

少昊金天氏苗裔群: 72259295 (一群)

少昊苗裔金姓群:  143652298 (二群)

少昊苗裔金氏群:  219407938(三群)

    金天氏裔子 姒(及夏后氏) 蓐(rù)黄
            宗亲群: 207767223 (四群)

中华金姓群:   89286357 (五群)

中国金姓群:  112339037 (六群)

中华金氏群:  219371328 (七群)

少昊后裔群: 219362208 (八群)

信息交流群: 80351938 (九群)

金氏和谐群: 290160543 (可扯淡·禁扯蛋)

行善积德群: 87554428 (十二群)

 

 

附:葵花宝典(非真传)

 

《葵花宝典》

欲练神功,必先自宫;炼丹服药,内外齐通。

今练气之道,不外存想导引,渺渺太虚,天地分清浊而生人,人之练气,不外练虚灵而涤荡昏浊,气者命之主,形者体之用。

天地可逆转,人亦有男女互化之道,此中之道,切切不可轻传。

修炼此功,当先养心,令心不起杂念,超然于物外方可,若心存杂念,不但无功,反而有性命之忧。  

【上部练气】

欲练神功,引刀自宫。若不自宫,功起热生。热从身起,身燃而生。由下窜上,燥乱不定。即便热止,身伤不止。

自宫以后,真气自生。汇入丹田,无有制碍。气生之法,思色是苦。厌苦舍离,以达性静。性静以后,手若拈花。气绕任脉诸穴,方汇丹田。气成之后,人若新生,妙及无比。

再配性淡之食草。如木耳、草菇、冬瓜、薯类等,练药而食。

此功一成,出手如雷。招式何用?随手一招,敌不及防,即是杀招。

【下部练剑】

所谓剑法,无招为上,然须有招。招若如雷,以简为胜,繁则无速。

而和出手,为有路数,静身而站。上下左右,斜左右上,斜左右下。是为八路,而为一面,面转一周。九分概全,故七十二路。而敌之杀手,只在一招。激拨后刺,化守为功。敌有千招,我只七十二拨。由此便及十方。

方位之换,靠速不靠招。 以最短之距,出最简之招。简而说之,即为上拨下拨。左拨右拨,斜上左右拨,斜下左右拨。然后,随敌之换位,角度转换。再如此拨。一周转九次,便已走了四面八方。然以速取胜,谈何容易,凌厉之气,极难练成。天下之间,我未曾见。

惟靠自己悟之。就算如此,七十二拨,亦算剑法。不过化破绽于周身而已。无招即是招,招式启可忽视。

【炼丹】

葵花第一重

天地阳气生时,在于子午二时,当是此时,应定心圆气,舍却心中杂念,存想天女捧香而至,气自丹田而生,经右肾旋而下右足,由足后反上右胁下,至右手,过肩井循颈入耳至脑后下,左耳复过肩井下左手反左胁下腰由左肾下左足,循足上行复还丹田,其间凡身体有颤动之处,则右以左手按之,左以右手按之,其间存想天女按之,但觉两耳如鼓,华池液满,分三次咽下,前后共反复三十六次,功行百日,可颜如婴童!

(若心存杂念,则心动而气乱,非但无功,反而会失精失色,面目干涸。)

葵花第二重

男子练气,女子练血,气血双修,事半功倍,气盛血亦盛,然终需主练一种,气为导引,血为介质,气血通则人流通不老,正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当先令气圆固,存想天女以两手向腰上至颈摩之,气入泥丸,搬运不停,华池之液咽四十九之数,气固而成真。此境界行之久久,可令气化为真。

(若心动,则气散,恐今生难再进一步。)

葵花第三重

男子阳为主,女子阴为主,男女若能禀天地之正气,可移天换地也,其间之法,保肾得铅养心得汞,铅汞升降相遇于金鼎中而成丹,二气无本则铅汞不生,二气本源固密则日进千里。

(此境界,定心养神是妙用也。)

葵花第四重

以心为室,扫除尘垢,反朴归真,澄明寂然,可以妙洞三界,无所不能,其法将真气升之,两手相叠,左手压右手,右手摩顶,三千功后自化神.

【服药】

人应常保平常之心,不应妄动杂念,后面附一静心活血练气之方。

服药之方:防风,艾,菖蒲,菊花各等量,捣为末以藕汁相和,丸为黄豆大,每日服3次。

人参、党参、黄芪、茯苓、山药等补气药以及当归、大枣、阿胶等,一天一副,早晚各一次。

(整部宝典,自宫之后,首先需要练气,然后炼丹服药。丹药可起到使女性性征更加凸显的效果。 但若不自宫,基本针法也可练成,在日常生活中,基本针法就可达到方便生活的目的。)

【基本针法】

一、光君:用无名指与大拇指轻轻捏住针线,小指与食指伸出呈现兰花指式样,食指作为剑诀,要指出出针的方向,手腕朝上。出针时,手腕往自己的方向内划圆弧,小指与食指略微放松,当划圆一周回到到原来位置时(这时手腕朝下),突然发力,无名指与拇指陡然松开,靠中指与手腕的力量将针线抛出,过程需体现女性的轻盈

(注意:此法极其费力,起初力气小时,针线会有明显翻滚,后来力量增大,翻滚的轨迹就看不出来了。)

二、六合:中指与拇指轻轻夹住针线,法力过程与法1)相同,只是出针时手势略有不同,出针时,五指张开,具有男子豪迈之气。

(注意:此法容易误伤自己,需要注意保护食指与臂弯不可扭伤。)

三、随风:敌人陡然靠近,不及作势,可向前伸出胳膊随手用拇指与中指拾起针线,顺势突然前伸,中指发力,靠手臂力量掷出。

(注意:此法需要熟练法后方可习练,需要一气呵成。)

四、依云:敌人已经来到身前,仓促间,用中指、无名指与小指掠过台面,将钝器飞掠而出。

(注意:钝器可不限,但是仍然要体量小巧。)

五、空蝉:兰花指,用力弹出。此招需要法1)做基础,方可显示其威力,否则出指无力

以上五指,练成后,威力虽然不大,但也可使生活更加便捷。

 



相关文章
    Powered by OTCMS V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