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读经十五年》讲义_文化荟萃_少昊金氏世界
首页
到顶部
到尾部
文化荟萃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读经十五年》讲义

时间:2012/11/26 23:44:27  作者:  来源:  查看:308  评论:0
内容摘要:一  《读经十五年》讲义-万壑松 第一章: 大家晚上好!如约而至,为大家开这个网络讲座!这次的题目是《读经十五年》,或叫读经心得吧。不算讲座,纯属分享,愿和有志...

 

 

《读经十五年》讲义

-万壑松

 

第一章: 

大家晚上好!如约而至,为大家开这个网络讲座!这次的题目是《读经十五年》,或叫读经心得吧。

不算讲座,纯属分享,愿和有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道们共勉!

 

还有不认识我的网友,我就简单介绍下,诸位也不必问太细,网名万壑松,一直没变,原在网络儒学研究会群,爱好传统文化,住群8年,曾经讲经说法,喜与同道切磋,眼见国学群体的壮大崛起,心中欢喜,鄙人今年31岁,从16岁开始爱好读经,手不释卷,自学自修,迄今15年矣。在座或有更多大德,不敢言师,仅作些分享交流。

 

犹豫良久,才决定继续开讲这一课题,原因有三:

1、上月底,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逝世了,我是真真痛心缅怀。南师是我从未谋面的恩师,读他的书,前后有十几年,对我影响甚深,关于南老的争议很多,可是想想他在大陆影响了千千万万我这样的草根国学爱好者,坚持不息,笃信圣道,恢复对我汉文明的信仰,爱好和学习,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休闲或提升,而是为继承道统,延续华夏文化血脉……此中大义,诸位爱好国学的朋友,不可不明! 

2、上网和爱好国学的同道们交流有七八年了,其实也有大家交流的帮助!看到喜欢国学,阅读经典的朋友越来越多,我心甚喜!虽然我也算年轻,但是比我年轻的更多,想想自己当初自学摸索的辛酸,我知道很多人更需要前行者的鼓励和提醒,所以愿意贡献个人读经15年来的一点点心得,作为分享。

 

3、去年开始,为网友们讲过几部经典,然回头看看,见解太浅,几无进益,从对经典义理理解来说,我的个人感觉是,看的越多越茫然,前人注解甚多,众说纷纭,争议永无止境,义理上不对,很容易误导他人,不如从事相上来做分享,更贴近真理,我们这几代人都没有出个大师,倘若我们现在开始做些积累,大师或许十年数十年就会出来了,需要大家共同推波助澜,开坛设讲,算是一种推动。我已深知网络的力量。

 

 这个讲座是我的第三个系列,前面讲过几篇经典,如《孝经》《大学》《儒家的四维与五常》等,都是经论为主,这次纯粹是讲个人的修学历程,讲些故事,或许更有学习的借鉴意义吧…… 今天做第一讲,预计也是4-5次讲完,我会从自己的少年时期的读经经历、到外出求学、讲学布道、寻师问友的经历一一道来,为各位初学者提供信心和经验,为已经有所成绩者赞叹随喜!

 ……

好,继续!

我读经的时间已经算晚了,我本出生在乡下,时在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候乡村风俗,还比较质朴淳厚,家庭之间,都在争着比孝道和勤劳,我曾亲眼见母亲和阿姨们,争着孝养敬重外祖父,邻里之间,都以和为贵,但凡家庭亲情浓厚,也比较容易培养爱心。

我记得我有一堂祖父,和我们一起住在乡下,他没有孩子,靠给人家办丧事时唱丧歌为生,每次外出,总是会讨些糖果,回来后分给村里的所有孩童,孩童们欢呼雀跃…… 有听闻家境贫寒不能上学者,总是尽力捐助,虽然他自身已经很贫寒了,但这种德行愈加可贵,是以至今尤记得其德。他家种了一棵柚子树,每年秋季结果,也不出售,必然会摘取果实,挨家挨户送一个,使全村老校都得品尝,他去世时,虽无儿女,全村的乡亲都来帮他操办了丧事,那时的乡情深厚,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母亲也是善良之人,对外公外婆极孝顺。有时候,看到门前公路上有碎玻璃,她会叫我去打扫,以免割伤过路人,那时候,乡下的孩童和成人,夏天很多都是赤脚走路的。

 

在座很多生于80年代左右的都知道,那时候不论乡村城市,精神生活都是极为贫乏的,很多人家,除了儿童的课本,或者一本挂历,几乎是一本书都没有。我算是有幸,父亲是一下放的知青,喜欢读书,后在外工作,每次都会带些书回来给我们看,他喜欢读历史和小说,比如《后汉书》《隋唐演义》《二十四史演义》《聊斋》《水浒》《唐宋传奇小说》《明清话本小说》以及当时的报刊杂志等等,所以虽在乡下,也不至于孤陋寡闻,我父母也质朴,后来听说小孩子看小说会影响学习,便锁着不给我们看,结果这反而激发了我好奇心。

 

等他出门去后,我就会去偷钥匙,打开书箱,取一本躲到僻静处偷看,虽然不能全认识,也不懂典故,但是看多了,也就积累了不少故事和知识,所以总比一般小孩知道的多。从小学到初中,依靠这种偷看,居然积累了浓厚的读书兴趣,所以长大后,只要是有字的东西,都会研究好一阵。

 

诸位有很多,正在教孩子读经的,孩子或缺乏兴趣,窃以为,不如从古典小说、成语故事等事物入手,须知古代的文化,其实都是统一的,基本没有偏离过儒释道,尤其是儒家的价值观范围之内,并不像今天这样多样化;再者,不要逼孩子读,买了就放在那,或者自己能否坐下来读一读,做个样子,孩子自然会效仿。

 

我父亲,我祖父都是喜欢读书的人,祖父年近90,还戴着老花镜看书,小时候见多了,潜意识就觉得大人喜欢读书,我更应该读一读,或好奇去看看他们读的是什么?因为孩童大抵是非常成人的世界的,希望去了解,你想他了解什么,就自己做什么。

 

那时候,金庸、古龙等老一辈武侠小说流入大陆,极为盛行,尤其是金庸的小说,现在看来,虽然有些怪诞不经,可是年岁越长,越发知道金庸先生的文化造诣极深,有人从他的小说里读到了侠义,有人读到了江湖,有人读到了爱情,还有人读到了历史…… 我想说一句,读经不济的朋友,不如读读古典小说,以前的小说,即便是《聊斋志异》《醉茶志怪》《金瓶梅》《唐宋传奇》等等这样的小说或戏文,也是在宣传道义,讲述因果,其文化和教化的高度远远胜于今天的休闲杂志、魔幻穿越小说。

 

自有网络,我很久没看电视了,昨晚去会朋友,打开电视,新闻在播放BBC前著名主播性侵200儿童的新闻,访谈在播幼师虐待学生的事件,娱乐在播男女相亲,电视剧在播宫斗剧…… 谁能说这些不是教育?不是影响力呢?媒体满眼都是施毒,网络非怪力乱神不能引人,如此日积月累,社会的信仰和环境,谁能说不是被今日的媒体所侵蚀毁坏?

 

因为受邀,我现在是同时在七八个群里转播这篇讲义,所以大家有问题,请稍后容我讲述完再交流,谢谢诸君理解!

 

所以说,以前的精神食粮虽然很少,但是能留存下来的,基本都没有什么问题,价值观还是比较趋向积极健康的,还有比较流行的是小人书,虽然很多是文革时代的产物,比如也有贬斥孔子的、贬斥商鞅的、贬斥周公的,所谓反帝反封建的,但是,至少让我们知道了这些历史人物,将来再去读他们的时候,有个先机。

 

前一阵,热炒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莫言在网上晒了晒他的儿童读物,我发现和我们那时候还略有些相似,我截图给大家看一看:

 

莫言的童年主要是在560年代,大家可以看看,这些书其实还是比较丰富和健康的,总而言之,培养下一代的阅读习惯,真的很重要,诸位能进入到这个群里来,讨论国学等文化问题,大多也是受阅读或某些长辈朋友的影响吧?

 

我的童年也是这样过来,爱看书,父母不准看,偏喜欢看,或躲在柴房里,或独自寄身大树上,或在山坡田地之间,在一堆小说和小人书的熏陶下,培养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从父母的言行中,培养了基本的价值观;从乡村社会的人情世故中,感悟到中国数千年的精神传统,年岁越久,越知其伟大…… 那些说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劣等的家伙,可能还没有足够的生活体会吧?见仁见智,孰能知之?

 

不论爱国还是爱家,都比如来自生活中的体会,我做老师也有几年时光,越发觉得有问题的孩子,基本都是因家庭出了问题,几乎是百分百的,诸位,古人讲修身齐家,一家不和,孩子缺乏爱和善的环境熏陶,指望孩子长大能爱国爱家,成为圣贤,那是极不现实的!

那时候,没人跟我讲童蒙养正,现在想想,所谓的养正,大概是从事项上来说,童蒙,是从阅读来说,不知是也不是?
    《论语》有云:“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那些家教甚好,尊老爱幼,勤劳肯吃苦的孩子,我认为都是属于已经被父母童蒙养正的圣贤种子了!何须一定读经?
……

 

好了,今天先讲这么多,算是铺垫,下次讲讲我正式读经的缘由和因为遇到什么人而发生改变,从而开始信仰国学经典。

 

 

 第二章:

 

君安好!今天继续为大家讲我的小课题:《读经十五年》

诸位爱好国学,喜欢经典的朋友,能聚到一起不易。不管在座信与不信,其实能亲近经典,亲近当世的善知识,大家本身也都是有宿世的福德和机缘的,否则不能走到这里来,所以理应相互探讨,相互勉励,岂能空过?

 

今次继续讲我读经经历,因为转的群多,发布的不那么利索,还请君见谅!

有问题,大家课后商讨之!有不同意见的,亦不为怪!

 

上次课,我简单讲了一些我童年的读书经历,基本都是在乡村环境的熏陶下长大的,平时读了几本小说和小人书而已。我算是早慧,对比当时的其他孩童,我颇有些想法,所以总是能做孩子王,记得当年村里的小孩,只要比我小的,都喜欢跟我跑,听我讲故事,看我做手工,见他们都很听从我的指挥,我便组建了自己的“军队”,自任“总司令”,在村后山坡上、水泊旁、家中草料房等地,开辟了自己的操练场和指挥中心,带领孩童们“东征西讨”,制作兵器、弓箭长矛、探险打仗、爬山探洞、摸鱼游泳……无所不为,实为童年一大快事……

 

我那时功课一般,贪玩好动,爱写爱画,但是直到初中毕业,几乎都没有走出过山村里的小世界,15岁时初中毕业,就读县城附近的一所中专,才背起行囊,走出大山。县城里有我的一个叔叔,是我父亲的大弟,叔叔是我们家族最爱读书的人,当时他是县城一家国企的领导人之一,平素爱书,手不释卷,虽然他也不富裕,但家里堆满了各种书籍,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他教子甚严,我堂哥亦英姿勃发,聪明智慧,一直读到研究生,颇有成就。我也算是幸运,当时因为读书,住到了叔叔家。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而改变的。

可以说,因为进城读书,遇到叔叔,我才改变人生的轨迹。我本是山村来的野孩子,叔叔虽对我管教不多,但是我天生的敬畏他,在他家总是规规矩矩的,当时感觉很受约束,一举一动都很注意,怎么说呢,虽然算是至亲,但是一个来自山村的野小子,在这样的家庭,多少有些自卑和感到拘束吧!所以平时寡言少语,但坐读书。

 

清代作家史震林,在《西青散记》里,记友人柯山曾经说人生有四大憾事,哪四大憾事?

曰:幼无名师,长无良友,壮无实事,老无令名。

此四大憾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常令我大起感慨!尤其是幼无名师,诸位仔细想想,是不是绝大之憾事?几乎会左右一个人的一生成就啊…… 我自长成后,历经了些社会世事,愈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就,真的是和家庭、老师的教诲影响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会左右一个人的思想与格局,所以我现在总是尽心尊师重道,尤其是宣传圣学,认真教人的老师,实在是国家天下、民族家庭个人的大福分啊!而“长无良友,壮无实事,老无令名”,这三件事,都是大家可以自己决定的,当慎之慎之!

 

我记不大清具体什么时候,约莫是16岁那年,那时每周末都去叔叔家住,现在想想,可能是父亲的安排吧,叔叔总是在不经意间教诲我做事读书。我当时住在他的书房里,每次去,桌子上都会摆着不同的书,现在想想,可能也是他刻意安排的,从开始的杂志、百科、到后来的小说散文,都是当时很好的书籍,读来都津津有味,直到有一天,可能是他看出我对古文的一点爱好,就摆了一本《四书全译》,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是一个叫李申的学者著作的,之后还看过他翻译的道家著作《白话老子、庄子、列子》等,这是后话。

 

也许多少有些宿根,起初只是好奇的翻了翻那本又厚又重的《四书全译》,谁知看了几段,竟然入迷,尤其是看到《论语》,其中字字珠玑,感觉好懂又耐读,心中便升起很大的欢喜心,以前从没有读过,却又似曾相识,一连读了一个多月,还意犹未尽。当时便想,原来我国还有这么好的古书啊!当时全然不知何谓四书五经,何谓儒释道学,只是喜欢这些古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字精炼优美,令人百读不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是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不义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古文真是优美,尽显汉字的精气神和文学意境啊!

 

当时尚且懵懂的我,深深的被这些文字迷上了,当时感觉,仿佛前世就已经读过一般,句句朗朗上口,且能过目不忘,可能是年少记性好,当时便背诵了不少下来,可以说今天能做到一些引经据典,随口引用,绝大部分都是当时的积累。诸位在座如果还有年轻的,或者教小孩的,童年背诵读经,功莫大焉啊,我当时已经晚了不少……

当时极其喜欢看《四书》,觉得比一般作家的小说杂文,要深邃趣味的多,看过一遍还不够,生怕再看不到这书了,又偷偷带到学校里,拿本子抄下来,挑自己喜欢的句子和篇章,一条条抄下来,自己抄不够,还叫同学帮忙抄,不时翻阅看一看,那种沉迷学问中的喜悦,实在不足与人道也……

 

当时痴迷《大学》《论语》到何种程度?平素遇事,张口就来,写作文、上台演讲、必定引用,一时被同学师生所笑,冠外号叫“老夫子”,甚至老师都不理解,说我年纪轻轻,怎么这么“迂腐”,同学更是不解,多不赞同,时在90年代,国内尚不闻任何“经典教育”,学生除了初中时学过“论语六句”,几乎不知道四书为何物,儒家讲什么,但我如同发现宝藏一样,痴迷其中,不能自拔……

 

我当时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等职,全班大小事务,皆我安排,权力甚大,年少便想“以儒治国”,班中大小问题和事故,我都以四书所言下结论,做判断,自己待人接物,也言必称孔孟,现在回想,着实可笑的很,理解尚不透彻,却已经背上了很多所谓的“儒家”习气,且青春时期的喜好,竟然很多成为了我日后的性格习气。为此,落下诸多笑柄,也得到很多体会,如果说行儒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在高中时期,就已经胡乱的实践过了……

 

高一开始读《四书全译》,读到高二,尚未止息,叔父看我喜欢,也没有阻止,仍然不经意的向我推荐各种书籍,现在想想,真正的教育,都不是强迫的,都是不经意间潜移默化,因势利导,令人全无被迫学习的感觉,也许他自己也没有太多意识吧,只是把他认为好的东西推给了我,无意间种下了一颗种子……

其后我又博览了很多书,包括《三毛全集》《鲁迅全集》等文学作品,更兼三国水浒、野史杂谈、港台小说、西方经典小说、散文杂志等,知道了很多台湾的知名作家,如李敖、柏杨、林清玄、刘墉、三毛等人,尤其是认识了南怀瑾,此后读他的著作更是跨越十余年,影响甚深,因为南怀瑾,才知道传统文化系统的分为儒释道,各家各派,各有特色,修学都有次第,都有各自的目标……

可以说,南怀瑾老师,真是我们这些业余喜欢经典的人的读书导师啊!没有这样的人,我们压根不知道经典的大纲是,经典的脉络是什么,又该从何入手?南老千古!

于是因读了南怀瑾的书,才渐渐觉得,经典原来是有系统的,读书原来也是有目标的,当时浅显的看法就是,学习儒家经典,是为了积极入世,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少年时,觉得这个理想很好,就像共产主义理想那么伟大;而学习道家,是为了出世,要飞升成仙;学习佛家,也是为了出世,要脱离六道轮回,往生西方净土……现在看来都是不成熟的,但当时对我而言,仿佛是个学习的方向;年少何曾想要出世?我毅然选择了儒家。

 

李申翻译的四书,是我的启蒙读物,之后十余年,尤其是《论语》,我先后读过、听过四五个版本,如杨伯峻、南怀瑾等人,现在读的是台湾李炳南老师所讲,弟子徐醒民所记的《论语讲要》,这我觉得这是我目前见过的最好最严谨的,向诸位推荐下!读书开始,我觉得还是以博览为好,需要有比较,其后当专精一门,否则又只是浮在表面,并不能得实学矣,这是我的体会……

 

高中三年,读书之多,高达三位数,自己也数不清,期间又曾痴迷过《孙子兵法》,老子、庄子等传统文化,当时如饥似渴,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只是博览,并无精进,虽然知道了很多,但并没有一门是深刻学习领悟过的,亦引为憾事,都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师傅系统的引导啊,诸位在座的,岂能不惜福?倘若自己有一点修为的,不论多少,多多去教诲那些青少年吧,他们都有向善之心,好奇心、求知欲,与其让社会媒体整日灌输他们怪力乱神、声色娱乐的东西,不如多少根植一些古今圣人之学,种些善根种子啊……

 

回想当初,从四书开始接触传统文化,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会似曾相识?其实也还是和童年读的那些古今传奇小说、野史杂谈,是分不开的,为什么呢?以前的小说,在思想上,都没有超出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比如《水浒》中的“替天行道”“梁山聚义”,即使是好汉们刀光剑影,都还是在儒家的道中,所谓盗亦有道;而《红楼》《聊斋》《三言二拍》等等,又饱含了佛家的因果报应之说,《西游》《封神》《庄子》等书,都是道家的事相……

 

中国文化看似庞杂,实则基本都是在儒释道三家的系统之中,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特色,绝不是没有章法的文化典籍,年岁阅历越久,越感佩古人的智慧……

中国自有周公、孔孟、老庄之说,后来又引入佛学,乃至产生心学、理学,还有回族的伊斯兰文化,都是不断演化包容融合的过程,甚至将来马列、基督,极有可能也会融于进来,能够和平共处,才是中国不断变大,又不至于消亡的缘由吧?

 

 

高中三年,是读经典、喜经典、记经典的开始,其后这一爱好,保持至今,其中种种学习乐趣,恕不追叙,总而言之,以喜欢儒家为主,道家次之,但尚未接触佛法,在大学及以后,又将引出一段喜欢周易,研究算命的故事来,再有一人正式向我推荐了佛学,其中种种经历感受,待下回分解!

……

 

第三章:

大家好,今天下去继续讲我的小课题《读经十五年》之心得,今天是第三集,还是继续以吾个人之修学经历,为大家分享所得!

前面两集,讲的都是个人读书经历为主,本次稍微分享一点读书次第的想法,有网友建议多讲道理,但是怕道理讲多了,很多人又不爱听,姑且按照自己的思路说完吧。因在好几个群同时发,速度不快,还请君见谅!有问题课后交流!

 

上次讲到,我自16岁正式学习四书,如饥似渴的熏陶了三年,一直到大学,还是如此,当时深为推崇儒家学说,认为年轻人就应该吸取儒家的精神,因为儒家,就像现今流行的“成功学”,他的目标很宏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拥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胆量,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担当与“志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高雅生活志趣……

可以说,儒家的人生,是中国式的美好人生,是崇高志趣,是内外兼修,是所谓的内圣外王、推己及人,是真正的中庸和谐……

除了读李申的通俗版《四书全译》,后来我又买了本朱熹的《四书集注》,看了所谓的理学家朱子的注译,当时并不是太明白朱子的学说和影响,只是凭借自己的一点点知识,了解到这个人很重要,有必要了解。

 

经过多年的熏习,我的文言功底,无师自通的得到一些提高,能勉强看懂古文的大意了,加上小说杂谈读的多,很多典故也能了解一二,深感学问甚乐!

诸位,如果读经,不读历史,不读文艺小说杂谈,也是难以理解全面的,几部大的经典,如十三经等,处处是引用当时或以前的典故案例,都因人因事而发,所以很有必要了解到那些典故的来源,比如《论语》常常谈到周公文王、齐桓公等先贤旧事,《孟子》又常谈到梁惠王其人,《大学》也会引用《康诰》《诗经》等原典语句,而《荀子》《庄子》之书,又是最喜欢引用典故和寓言的,如果不通历史、诗书,是很能读懂经典的,经典的大义,都是因人因事而发的,见微知著,因其实为一大完整体系。所以我的建议是,读经时,必须佐以读史,后来我听说有个名词叫做“经史互参”,大概就是这意思吧!

近代曾国藩,就有对自己的读历史的功课要求,比如他“每日必须圈点史书十页,虽有事不间断”,持续终身!历史上喜欢读史,还有拿破仑、丘吉尔、巴顿等人,毛泽东一生读《资治通鉴》达17遍……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可见读史的重要性!

 

很多家长引导孩子背读《唐诗》《宋词》,这些都是艺文,实不如先秦时期的诗经、尚书、春秋之篇,后者是根本也!

下面还要讲一个根本,那就是《易经》,分享下我读《易经》的一点小小心得!

 

较早前就知道中国有本书叫《易经》,都是传的神乎其神,但因见识狭窄,其周边从没有人读过,一直对它是一无所知。

记得是有一次去菜市场,偶尔见一旧书摊,就止步在那里随便翻阅,当时还是对儒学保持着高度的兴趣,看到有本旧书,貌似叫做《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看书名甚高深,内容又多,便买回去打算读读看,谁知此书甚枯燥,也许是自己看不懂吧,忍着看到200多页,终于在后面看到一章,比较具有趣味,大概的意思就是,企业用人,也可以参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字五行”之说来做,比如水性的人旺木性,木性人旺火性,而火性人和金性人难以相容,等等,只要通过八字就可以推算一个人的属性……

我觉得这个算五行,实在简单易学,只要知道一个人的生日就可以推算四柱,再推五行,于是便拿来应用了,起初只是好玩,在班上找同学算,觉得似乎有些像,很好玩,原来人的性格也是合乎天地五行的!深为神奇!拿同学算多了,居然引起众人很大兴趣,纷纷找我推算,有热心的同学,以为我喜欢研究算命,又给我找来一本《柳庄相法》,让我研究…… 在这里,真心要感谢一下生命中那些热心的朋友,我的学问全部来自民间,来自或生或熟的朋友,或告我以言,或赠我以书,直到今天,都不断有人送书给我,法布施不断,所以在这里分享个人所得,也算是报众生恩德于万一吧……

继续刚才的话题,同学送我的那本《柳庄相法》,是明朝奇人袁忠彻留下的奇书,主要是讲看相算命的,当时市面上不准出版的,他家是开地下印刷厂的,所以有这种书,书的排版很乱,字又是繁体小楷,因为要还,所以我又小心的把这本书读完并抄了下来,节选大概抄了几千字,都是我认为的要点,从此,靠着懂一点看相算命,居然行走江湖十余年,都很受欢迎……

 

这些都是题外话了,每次给人看手相算命之时,懂一点的都问我是不是读了《易经》就会算命,其实我没有读过,但是这激发了我去读,此后便买了《易经》来读,又看了南怀瑾大师介绍《易经》的书,勉强懂了一点。都说《易经》是万经之源,诚不虚言,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全部源流,都可以从这本奇书中找到出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都可以从《易经》中找到依据,喜好国学之人,不可不读!

 

原本以为易经只是算命之术,但是弄不清原理,于是到处找资料,后来到图书馆借到一本唐朝李鼎祚著的《周易集解》,才知道易经原来还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象数派讲求五行八卦、算命推理之说,义理派则归于儒家道德心性之学,有虚有实,有名有相,益发感慨其学问无穷矣,但因实在过于艰涩,便停留在了解一点算命原理,知道一点阴消阳长,否极泰来的道理,便知难而退了。

 

世间事,一环扣一环,因我好读易经,好算命看相,大学时名扬校内外,尤其是女生们,很欢迎,我因此摸过的女生的玉手,可能有好几百双,但我当时,确无邪念,只是众人却以此开我玩笑,说我学看相是为了摸女生的手…… 我也不以为意!

有一天,一个外语系的女生跑来找我说,她们班有个学佛的女生,想找我看相,我便去了,这个女生是全家信佛,和我谈论了一番,比较投机,她看我尚不懂佛法,便送我两本书,一本叫做《佛学基础知识入门》,一本《觉海慈航》,这便是我学佛的开始了……

关于学佛,后面还有很长的故事和经历要说,尤其是近几年,皓首穷经,苦苦探求,不得要领,说不清道不明,佛法宏深,不敢妄语,还在继续学习中,所以暂且搁置不论。

总而言之,在读书的时候,我算是读了不少书,只是纯属爱好,独自探求,犹如闯入丛林,不辨方向,但见枝叶花果,美不胜收,采撷一二,知有森林,不见森林而已……

最后分享一段荀子的《劝学》,可知古人的系统思维,读经先后,诚为我辈的前车之鉴!荀子曰“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荀子的观点是,学习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
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
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如果诸位诚心学儒,有心读经,不如采取此门途径,可以不失其纲要!能够具备学问的主粮、再杂以史书、文艺、诗词、小说,算是小菜,可不失学业,明中华文化之大道也……
再回到开篇,孔子说“志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的一点分享是:要明道,可以从老子、庄子、《周易》入手,要明德,从《大学》《春秋》开始,要知仁,从《论语》《孟子》开始,想要过“游于艺”的人生,可以试从诗经、宋词、红楼等诗词小说,乃至琴棋书画着手,优游岁月,自得其乐也……
再者,中国文化不仅仅是儒学道德心性之学,还有《黄帝内经》《天工开物》四大名著,琴棋书画等等,有心人浅尝辄思,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诸位聆听!下次再讲讲我游走各地,拜师学经的一点心得,谢谢!
 
第四章:
大家好!今天继续讲授我的读书心得《读经十五年》第四集,谢谢群主及各位好心网友的邀请和支持!因转发的群增多,时间跟不上,大家还请见谅,讲稿是还中午撰写的,不周之处,君见谅!不喜勿喷,课后讨论之!
今天还是继续分享读经和我学习的经历,上几集讲到童年到大学期间,爱好与自学经典的事情,后来有个网友问我,你不觉得枯燥吗?我想说的是,人对自己爱好的事情,是永远不会觉得枯燥的,更何况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呢?多少人穷其一生也只能谦虚的说自己是略懂皮毛,正是学的越多越觉得自己的无知,每每感慨自己智慧浅薄,又岂敢自专自傲!
昨天晚上,我受邀去参加了一个讲座,是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的朋友,在深圳某图书馆大厅举办的儒家文化讲座,我知道的晚,昨天是讲《大学》的最后一集,现场气氛不错,都是年轻人和中年人为主,主持人也颇有水准,让我想起我多年以前,在私塾学习时的情形很相似,讲座现场细节我不多说了,但有一点感触很深,和大家分享一下:
晚上这个《大学》讲座请的一位嘉宾,是毕业于北大物理系的,后曾随张祥平老师学儒家,其中他谈到中西文化和思维的差别,其中不乏提到西方文化和西方逻辑思维的一些不足之处,结果现场一位中年观众起来说,西方事实上现在比东方好,你看欧洲那么多国家,现在要团结起来组成欧盟,中国呢,连港澳台都不能统一,欧美的经济文化都很发达,他们才在道上!中国已经失去道了,中国的文化也有不足之处,向西方学又学不好,引进了西方的马教……
姑且不论这个观众的看法,事实上,我当年在同样的讲座现场,也是这样责难讲师的,因为认为西方确实比东方好,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都无比推崇西方,不过七八年下来,还是觉得中国文化好,讲和谐发展,天人合一,仁爱和平,境界之高,意境之美不可胜收……  还是选择坚定的支持中国文化,其次呢,我的感慨是,每次这样的场合,不管是网络,还是现实中,如果有人提出说中国文化好,西方不好,马上就有人起来说不对,要激辩一番,甚至视若仇敌,事实上呢,很多问题,其实是根本争论不清的,尤其是形而上的道理,见仁见智,谁也无法改变谁,大多只会造成对立更深,正是夫子所言:“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所以不要与人辩论的好,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
东西方文明,没有一定的对和错,我们的生命很短,也看不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后的历史,无法知道谁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我们应该善加保存彼此的特点和优势,如果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那就不符合中国文化的思维了,更何况世道轮回,本来就是无常的,我以后也不会再和人去辩,有些事不是靠说,是要靠做的,在座各位也是,真正发心去学习弄懂,然后践行,才能起来辩论,甚至不辩论更好一些。因为台面上说的,台面下做的其实也不一致!
今天是天朝新君露面的日子,我在凤凰网看到习近平的不少文章,其中有好几篇都也是讲读书和做人的,尤其是引经据典,甚至一些我们都不知道的典故,深感当朝领导人都是家学渊源,功底深厚的人,背负中华数千年的智慧和德性,才能承载起这么一个庞大的国家和亿万人民,很不容易!古人讲厚德载物,学以致用,从毛泽东到温家宝、习近平,都是国学深厚的人,他们是马列主义革命家,也是中国文化的继承人,我觉得他们能够做到中西兼容,我们也可以的……
好了,继续今天的课题!
上次讲到,我在学生时代,还是很喜欢读经,只要是手头能找到的关于经典和传统文化的书籍,都会看一看,毕业后,有幸到某省教育出版社工作,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又有机会看到不少珍贵的资料,也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看到了当时流行的discovery全集,还有剑桥百科全书等等,也深感西方世界,在探索自然奥秘上,确实做的很细致…… 国家事业单位的工作比较清闲,有很多时间可以看资料和学习,业余又买了自己喜欢的书,比如《史记》《梦溪笔谈》《古文观止》等,有时候也去寺庙,读一读佛家的典籍,在那个时候,对佛法的兴趣开始浓厚起来,从《了凡四训》开始,对佛教的因果、轮回,升起较大的信心,但是因为唯物主义的观念还是很深,一时难以接受,这是后话了。
因为独自读书学经,太苦闷,而且发现周围,我是一个同道都没有,因为几乎没有一个年轻人会对传统文化,四书五经感兴趣,所以常常处在孤寂之中,也不知道自己的路走对没有,当时网络QQ群刚刚兴起,有一天灵感突发,想通过QQ群去找同道,但是搜了一圈,国学群和儒家群还少的可怜,大概只有34个页面,少数几个群的人也不多,后来索性决定自建一个,便是现在儒学研究会群的前身,当时在少数几个国学论坛和天涯、腾讯论坛里发帖,陆续召集,结果还真召集了不少同道,大家一交流,才发现自己的学问有什么偏颇,还有什么自己的不知道的典故,碰撞思想,启迪新知,乐此不彼……
网友们又交流了信息,当时才知道有净空法师、星云大师、南怀瑾、蔡礼旭、王财贵……等等一些当代大德都在推广读经教育,再去看他们的讲座和书籍,便收获全面了。组建群以后,又曾经开过论坛,整理过大家的发言150万字,比起现在很多群主,我当时敬业的多哦,呵呵!所以总而言之,因为有了网络这个平台,才让这么多草根国学爱好者起来,并且相互勉励共进,促进了这几年来的文化复兴,相对当年来说,现在国学真的是很火热了,群讲座也层出不穷,中国文化大有井喷之势,诸位也在大潮之中,应当抓住潮流,努力修习!
当时在出版社呆了两年,觉得还年轻,便决心出走,当时机关单位福利好,工作闲,自己真的是想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下了很久的决心才走出来,就是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虽然后来走的很艰难,但是也不能回头了……诸位,路都是自己选的,但趁着年轻,我总是劝大家该到处走走,可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一心想挤进体制内工作,也许是为了求得那份安全感吧,但是,人生苦短,只图安稳安逸一辈子,又怎能算好好活过呢?南怀瑾说过这样一段话: “今日的世界,物质文明发达,在表面上来看,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時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诚如此!
当时考虑良久,决定去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临行写了一段自我勉励,今天翻出来给大家分享:《我的出师表》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而今,吾已久居太平之社,安逸之所久矣;甚觉人生之乏味,心思之枯竭;而茫然不知其故,夙夜感怀,心生忧叹;旦暮苦读,上下求索而朝夕思量,乃知人生之所,非求其定,乃求其变也。欲求其安,复求其显,岂可得乎?是故孔子四十而游列国,五十而知天命;孟子六十而访诸侯,七十求张其理;太公八十而遇文王,九十显达……青春之年,不可固其命于一也;空守方寸,遂失其天地;久居厕室,乃不闻其臭也;而今,我等当效汉之司马,唐之李白,长趋异地,求闻时世也。子曰:“父母在,不远游。”诗云:“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然 自古孝义相辅,亦难兼也;生而一世,行不足千里,憾也;求财至死,而不知命,过也;欲明其德,知其过,求其所显,达其所欲,非行不足张其意也。《宴子》有云:行者常至,为者常成。诸葛云: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欲明其德、知其过、求其显、达其欲,非行不足广识也……而今,吾意已决,挥手过去,从头来过;辞所得,弃已有;远涉他乡,不求富贵荣归,但求心性得一解放也……今显吾心,肺腑之言,贴于网络,告之友人,以慰昔日之情义,良朋佳友,润泽一生,但求情长义在,顿首苍天,愿诸位各得其所,他日有幸,畅饮黄浦江畔,善之善者也!
后来到了上海,受现代文明的熏陶一阵,又有幸派到中国江南文化名城苏州,在那里,业余听了半年私塾的课,学了些《论语》《道德经》,又遇到民间一些学者,研究吴文化,观赏山水园林,座谈酒肆茶社,结交奇人异事,愈加欢喜赞叹中华。期间,汉服运动兴起,如火如荼,我把他当做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契机,欢欣鼓舞,便又参加了一阵汉服运动,“汉服运动”后来越搞越大,内部阵营出现分化,鱼龙混杂,各有目的和信仰,我觉得汉服运动虽好,但不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正道,便逐渐退出了,不过能在其中认识和了解到一些汉服和汉文化运动的先驱,也算长了些见识……
其中行走各地,认识了不少人,其中不乏都是国学群的各位网友所热心介绍的,这样,圈子越来越大,也知道了更多学问和国学热的一些事,对网友我是深感恩德,但凡爱好文化的人,都是善人,所以都是善缘,这些善缘在日后几年中,都影响到个人的行走和命运,这也是后话了……所以网络上大家交流还是有益的。
在苏州呆了一年半之久,期间很多故事,也曾独自行走在苏杭无锡等江南胜地,寻幽探奇,观看古人遗迹,听经闻法,欢喜受教,虽然孤身异乡,但是颇得学问之乐,那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期之一,积淀了不少学问和见识,也未自己后来的推广和走上讲台传播经典文化,奠定了基础,所有的事情,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诸位,好好学习,不要轻易放弃!
为了一个虚无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梦想,几年间行走各地,也遇到形形色色的各种人和事,才知道世间事,和书本上其实是不一样的,做人做学问之难,非可想象,也感慨明代的王阳明,“知行合一”之学,真是对儒家的大发展。入世越深,越多感触,也越多迷茫,后来反而渐渐进入了佛学爱好,把一切看的无常和空性…… 国人从五四到文革,几乎斩断文脉,这个断层,真不是几年时间可以修复的,但是很多人在做事,在读书,我可以乐观的预见,中华文化早晚会回到世界中央舞台,未来五百年人类轮回的主角,又是中国……君好好学习,做好准备!
今天就讲到这里,下周四同一时间继续,讲讲自己传播经典一些事,谢谢大家聆听!
 

第五集:

大家下午好,今天继续开讲《读经十五年》心得第五集,可能是最后一节,也可能下周会做些补充,承蒙群主邀请,以及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守候!

 

嗯,不觉过去四周了,前面四集,主要讲了些个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历程和心路,有支持有反对的,希望对新人有些启发,不敢言教……

古人讲人生有三不易,哪三不易?“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

 

因为按照佛家六道轮回的看法,我们此生获得人身,是极为不易的,而能闻到真法,又投生在中国,又是再为不易,因为,人类的几大善妙高明的法门,中国都有,不仅有本土的儒家、道家、墨家、中医、汉字等等,还有基督教、伊斯兰、马列主义等西方文明精华,而且和平共处,又很全面,中国的好,一言难尽!

我很庆幸能够此生闻到这其中部分的善法,不仅闻法,还有机会去传法,所以今天的课程,就简要讲一讲,我读经十年之后,又曾经做讲法布道的一段经历。

 

大约是2007年秋,我从苏州返回上海工作,当时所在的培训公司,在郊区买了一片地,盖了几幢楼,要开一个教师培训基地,我作为技术人员,也入驻了这个培训基地。公司从全国各地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送到培训基地培训一个月,然后再分配到各地当老师,以英语老师和作文老师为主,那几年培训业很火爆,大概平均每个月要培训150人左右,而我也负责了其中的一两个小科目。

我原本不是老师,因为有些专长,也是偶然混进了培训师的行列,但是没想到,比较受学生的喜欢,原因可能也是我是比较真诚待人的缘故,一心为这些学生们考虑,认真授课,他们大多刚刚大学毕业,也较淳朴,以我后来的体察来看,绝大部分中国青年,其实都是天性淳朴善良的,民族性如此,只是护持不易!

在那几年,中国大陆兴起读经教育,尤其是台湾的王财贵和蔡礼旭老师等人,大力推广《弟子规》教育……

有一次,我们那个教师基地从广东请来了一位培训总监,来基地做培训,她老人家除了讲专业课以外,每天早晨就是带大家读《弟子规》,讲《弟子规》,原来比较平缓的氛围,一下子被带动起来,学员们认真学习,勤于劳动,相互帮助,和谐共处,简直成了一片桃花源地,这令我很是震撼,不曾想小小一本《弟子规》,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可以说,我在读经典之前,几乎对《弟子规》《三字经》这样的小学,是不屑一顾的,但是就是这样小小的经典,有这样大大的魔力…… 这位培训总监,早先对我也略有耳闻,当时我工作也算认真勤恳,又多才多艺,总监便时常找我聊天交流,有一天偶到我住处,发现我床头都是厚厚的古文经典,很是感慨,说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像我这样爱读这些书的,便鼓动我出来为新人们讲授《弟子规》,我因为没讲过,坚辞不受,老人家无奈,便作罢了……

这个培训总监在我们基地呆了八九天,老师们把她视若神明,她每天早上先带领大家一起放声诵读《弟子规》,然后结合工作生活做讲解,所做所说,真真是影响了一大群人……但是老人家一走,基地的士气就跌落了下来,大家的激情和学习气氛也大不如前,于是有同事便劝我出来主持继续学习经典,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因受感慨,便决定继承这位老师未竟的事业,每天早晨走上讲台,带领大家一起继续学习《弟子规》。

嗯,至今尤记得多年前那个早晨,我尚带着青涩,走上讲台,下面一百多青年学生欢声雷动,黑板上写着对我的欢迎词,我仿佛也为这一刻准备了很久很久,十多年的自学经典,领悟圣学,多少感触…… 虽然略作了些备课,但是等上台之后,竟然撇开了备课材料,滔滔不绝的讲了一个小时,下面的学生也听的入神入味,感人至深……

从此,我便按时早晨起来为大家讲解和领读《弟子规》,延续大家的学习热情,平时,根本不用约束,大家都学习刻苦,相互敬爱,勤劳礼貌,和睦相处,毕业时,大家热泪盈眶,依依不舍,那种感情胜过了多年的情谊,即使过去了很多年,那些学生还牢牢记得当初的那些感动……

而我从此以后,每个月都为基地新来的老师们讲解《弟子规》,后来又自己加入了《大学》和《论语》的一些内容,在基地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我前后培训了20多期学员,人数大概将近3000,还给他们布置了作业,收到了上百万字令人感动的学习心得,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可以说,我和我的同事,在那个小小的基地里,创造了一个奇迹,在那里,不需要公司高层领导的操心,不需要苛刻的制度,人人自觉学习,认真刻苦,相互爱敬,尊师明理,每天大家的脸上都是洋溢着微笑,充满着激情和希望,连周围的居民,扫地的阿姨,都被我们感染,一片温馨祥和……我想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曾经创造了一片净土,一个世外桃源!而这片祥和的根源,仅仅是每天早上起来,和大家一起诵读学习《弟子规》,1080个字,无穷的精神力量!

诸位,我不知道你们是否听说过安徽的汤池小镇,据说早些年,著名的净空老法师,带着一群弟子,在他的家乡安徽汤池小镇,也开展了《弟子规》圣贤教育,全县上下,也是尊老爱幼,和睦和谐,人人讲孝悌,个个尊礼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时成为人间净土,声播海内,无数国学爱好者、乃至领导人、猎奇者纷纷前去一探究竟,轰动一时!他的结论是,其实人民都是可以教育好的!我想,我们的小基地,也是这种情况吧……

关于基地的事情,已经无可言表,至今,当年那些共同经历过的同事都深表怀念与感慨,也许,这样的奇迹,需要特定的时间与环境吧,但是《弟子规》的作用,我是深刻体会到了,那些学生也曾把我视若神明,作为崇拜的对象,这也是我想不到的…… 然而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如果自身不够硬,浪得虚名,乃为鬼神所忌,终究是不行的!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2009年时,因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大上海的企业家们一度都人心惶惶,这个大家都经历过,也知道的。当时金融危机下,现金为王,我们的企业领导也是,便匆忙解散了培训基地,卖掉了固定资产…… 于是这个世外桃源,也就戛然而止了……

虽然我也很留恋哪个地方,但是也许上天想要我多历练些世事吧,又把我抛回人间,此后数年间,我也是颠沛流离,回首往事,恍然如梦!曾经那些让我引以为傲的学生们,也在各个地方,接受世俗的改造,虽然大家还时不时与我联系,想从我这里寻求精神的支持与安慰,然而现实的世界,人情世故,又岂是你单凭一片好心善心,可以处理得了的呢?此后数年间,我和我的学生们断断续续的保持了很多年联系,其中还有些“弟子”因为信任我,跟随我到各地工作,做了同事和好友,因为彼此年龄差别也不大。

可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呢?其实我和他们,曾经充满了理想和斗志,但是改变的都很少,热血过后,在现实社会,讲究勾心斗角,权谋机巧,追逐财色名利,经济利益,名闻利养的环境中,我也一度迷失,我的学生们,除了极少数还保持着美好愿景,坚持学习和做人的原则,大部分也就渐渐“泯然众人矣……”!

直到现在,也还有昔日的“弟子”和我共事,还有很多成为师徒好友。可是,怎么说呢,大部分当初是怎样的人,还是怎样的人,一个月的教育熏陶,真的改变不了什么!当然也有坚持下来的,乃至帮我到各地继续推广经典教育,教孩子们读《弟子规》,但是太少。

——其实营造一个单纯的净土,乌托邦,短时间或许是可以,真的,大家都需要一个那样的环境,每天熏习经典,怎么能不好呢?但是终究不能脱离社会的大环境。一人之力甚小,一家之力,一国之力甚大,需要一点点营造大环境吧。听到很多家长也从小给孩子做经典教育,我想说,请家长们以言传身教,否则就是骗他们!

记得南怀瑾老师也曾感慨过,经常是在讲堂里,学生们激情慷慨,涕泪交零,等出了讲堂,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再出来后是什么人还是什么人,因为啊,现代社会的诱惑实在是太重了,打开电视、网络、媒体、报纸、书本杂志,那全都是财色名利的诱惑和鼓励啊!诸位想想是不是?

曾经台湾政府的领导人去找方东美等大师,问怎样促进圣贤教育,复兴传统文化?老师说,那非得把现在的电视报纸媒体全关了不行!为什么,媒体一天到晚在宣传怪力乱神,以惊悚、色情、暴力、隐私、奢侈、夸张来吸引人的眼球,这种日日熏习,哪能不是教育呢?对青年人,对少年儿童,何曾不是一种更直观更深刻的教育?

 

很多时候,会有学生遇到种种不遂意事,来问我怎么办?该怎么看待?我只能善言安慰之,老实说,作为“师傅”,我自己也有困惑,又能问谁?如果问为什么困惑,可能还是自己不通达圣贤教育,看不清世事因果吧?我无意渲染悲观,曾经的儒家士大夫阶层,如范仲淹、王阳明、张居正、曾国藩之流,为什么他们能够通达世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是因为儒家是积极入世之学,不懂经伦世务,谈何修齐治平呢?

我喜好读经十余年,几乎耗尽业余时间,一有闲暇,或每日睡觉前,都是苦读不辍,乃至除了工作以外,不谈恋爱,不思赚钱,一味沉迷,但是深感对现实生活,孝悌忠信,人情世故,却见解太浅,进退失据,时常也在困惑之中,正是如弟子规所言“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也是深为痛悔之处,这是个人的误区,君引以为戒……

 

在出版、教育行业多年,亦深感现代教育不是全面的人本教育,是设计现代文明的一颗颗螺丝钉,孩子们从小苦读课本,整日钻研奥数、英语、作文、再者送去学钢琴、画画、舞蹈,以求培养高雅和才艺……私以为,现代教育制度,实为扼杀人才第一大樊笼!现今的数理化知识,按韩寒说的,学到初二已经足够,其他学科知识,应该根据孩子的天赋任其拣择做专修精进。小学长达6年,中学又是6年,哪怕给出半年时间让孩子学习中国经典典籍,做些人文伦理基础教育,也很了不起了啊!正应如经典所言,先教孩子习礼仪,知进退,而后学文,“首孝悌,次见闻”、“首孝悌,次谨信…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是现在都反了啊,人伦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是无以复加。

然而怎么办,怪制度?学校里的老师们,其实也要靠追求分数为自己赚取绩效考核,那都是金钱和地位的阶梯;怪家长,家长自身又有几人知道言传身教的重要,因为自己的价值观就错了,还能指望如何!非得几代人不可扭转这个人文下滑的颓势不可!

古人讲,“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现在建国后太平也才就数十年时间,所以从这个观点来说,诸位也需要有极大的耐心,我们这一代,缺少所谓的大师圣贤,也缺少培养圣贤的土壤,但是被经典运动熏陶出来的下一代中国人,必定大师云集,就像汉朝立国六十多年,儒学大师频出,宋朝立国百多年,才有程朱陆王等一大批群星闪耀,明朝立国一百多年,才出了个王阳明,所以,诸位需要耐心,也需要信心,我辈应当学古人,一点点积累功德,何愁国家不强盛?民族不兴旺,文化不光大哉!……   
    
期勉大家共同学习经典,扎实做学问,用心体察人情世故,要出世,先入世,而要做儒家传人,更要积极入世,做范仲淹,王阳明,张居正、曾国藩、王凤仪这样的士大夫君子儒平民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华夏之幸! 学成修成之日,诸位的家人、同事、朋友、企业,都会因你而受惠,也就不枉曾经读圣贤书一场了!

好了,——今天就讲到此,《读经十五年》第五集到此结束,如另有感言结语,则改日再做分享,言不尽意,读经十五年,尚未明道,悟道,一点经历和体会与大家分享!君共勉!

 

 

————本文由网友“万壑松”申老师提供(QQ  45893041    原文发表,未作改动。谢谢申老师!

壬辰年十月十三  西元20121126

  



相关文章
    Powered by OTCMS V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