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西周圣人们的事迹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_文化荟萃_少昊金氏世界
首页
到顶部
到尾部
文化荟萃

浅评西周圣人们的事迹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时间:2013/7/3 22:45:02  作者:  来源:  查看:585  评论:0
内容摘要:一浅评西周政权的圣人们的事迹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周是我国西部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姓姬。在西周政权建立之前,帝都经常迁移,地域也不固定,诸侯们收取的税赋是按照户数收的,收够了为止。没有被诸侯收取税赋的自由民,就把税赋交...

浅评西周政权的圣人们的事迹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周是我国西部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姓姬。

在西周政权建立之前,帝都经常迁移,地域也不固定,诸侯们收取的税赋是按照户数收的,收够了为止。没有被诸侯收取税赋的自由民,就把税赋交给中央政府。

西周政权大肆乱封之后,诸侯国主们才有了地域争抢、乃至于互相杀戮的事件发生。

 

 

公元前1048 周武王 “孟津之誓”

西伯侯姬昌,以土地换取商帝子辛的信任,获得商帝子辛赐予他象征征伐之权的斧钺,也由西伯侯晋级为文王。自此,西伯侯姬昌拿着斧钺四处征伐,共征服商朝天下八百诸侯。当姬昌征伐到通向帝都必经之路的崇国时,忠心耿耿的崇侯,阻挡了姬昌夺取帝都的征途。姬昌为了夺取天下,发兵灭了崇国,杀死了崇侯。於是,天理不容姬昌,翌年姬昌死去。

姬昌成周文王九年之后病亡,继位的是太子姬发,也就是周武王。

武王掌权之后,以姜太公为“师”,负责军事;以弟弟周公旦为主政,负责政务;以召公和毕公为左右助手,出谋划策,以期继续周文王的事业。武王还把都城从文王时的丰迁到了镐(今陕西西安),为进攻商朝作好准备。(约)公元前1068年,为了检验和证实自己的实力,同时也为了考验追随周人的各诸侯国的忠诚程度,姬发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史称“孟津观兵”。据说,参加阅兵的诸侯有800家之多,都认为“纣可伐矣”,可武王却说“未可”。武王的这一态度,说明观兵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立即讨伐纣王,而是要验证自己的力量、验证那些被姬昌征服的诸侯是否继续臣服于周人。

在这次会上,周武王姬发发表了历史上著名的“孟津之誓”。因灭商条件尚未成熟,又退师而归。————实质是为了检验那些被姬昌征服的八百诸侯是否听姬发的话

由此可见,姬昌、姬发并不是什么圣人,他们只不过是西周文人吹出来的:伟大、光荣、正确。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均为殷代(即商朝)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南)国君之子。国君欲传位于幼子叔齐,叔齐认为应该由长兄伯夷即位方合于礼,便将君位相让。伯夷认为叔齐即位是父亲之命,为人子者应该顺从父命,执意不肯即位,不久出逃回避。叔齐依然不肯即位,也出逃避位。国人只得立国君中子为主。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老尊长,相携投奔。入周时,西伯已死,武王正用车载着西伯牌位,率师征伐殷纣(所谓的“殷纣”是西周文人对商帝子辛的污蔑,商末帝姓子名辛,一名绶shòu,绶与纣同音,纣是贬义词,故而称其为纣王),他们拦住武王,叩马进谏,认为父死不葬而大动干戈,就是不孝;周为殷之臣,以臣伐君,就是不仁。因此,他们坚决反对伐纣(即伐商)。武王左右随从要杀他们,太公望说这是仁义之人,命人将他们扶走。武王灭商后,天下都拥戴周的统治。伯夷、叔齐觉得周不仁不义,再食其粮是耻辱,遂隐居于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南),以采食野菜为生,不久饿死。临死前,他们仍然认为,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而不知其非,嗟叹自己命运衰薄,不遇神农、虞、夏的大道时代,而遭逢这君臣争夺的乱世,以至找不到归宿。

 

 

公元前1046 牧野之战

西方纪元前1046年年初,武王姬发亲率佩甲之士4.5万人,还有敢死队3000人,并与早已跟周人结成联盟的其他封国的军队相配合,东渡孟津,开始了讨伐纣王(商朝)的战争。武王所到之处,各地纷纷归附。到二月五日,武王的联军就在殷都的郊外牧野与纣王的军队摆开了决战之势。纣王(商帝子辛)也集合起了十几万人(临时由犯人组成的军队)与武王相抗衡,可是,因为民心的归向,纣王的军队毫无战心,反而倒戈帮助武王。所以,没费太大的力气,武王就攻进了都城朝歌。纣王眼看大势已去,就登上花费巨资为自己建造的鹿台自焚身亡。殷商王朝也就这样灭在了纣王的手中。————可见西岐军队(壮丁)不足五万人,是个微不足道的小部落。商朝的主力象军在与东夷人大战,来不及回师救援,商帝子辛只好临时组织十几万犯人作为军队与西岐人马作战。结果在殷都的郊外牧野战败。子辛自焚。

 

 

周文王重用姜尚

在商纣王(——商帝子辛)时期,姬昌(当时被封为西伯)曾因苦谏纣王而被囚(此时姬昌演绎了占卜名著易经)。其下属用美女奇物贿赂纣王,西伯侯姬昌才保住了性命。归国之后,姬昌想举兵攻商,却因时机不够成熟,从者太少而落败。吸取了这个教训,文王重申了对商朝的从属地位,同时下决心从根本上增强周人的力量。在姬昌的兴国策略中,有迁都于丰、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但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的礼贤下士、敬老慈少之举。孟子说,因为西伯善于养护老者,天下有声望有资力的贤人就都跑到了周国。姬昌寻访到的最有才能的贤人,是人所周知的姜太公。据传,在姬昌寻访贤人的途中,有一天在渭水南岸看到一位气宇不凡的白发老者在钓鱼,每起一钓,就是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姬昌在惊讶之余,就与这位老者攀谈起来。而更令西伯侯姬昌惊讶的是,这位老者竟然对治国之道颇有精辟的见解。姬昌大喜过望,就把老者请上车,一同回到都城。老者姓姜名尚,字子牙,因为姬昌在与他同归时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就号称为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在姜太公的辅佐之下,姬昌开始了对周围小国的攻伐,为周朝的立国奠定了基础。在晚年,西伯姬昌终于自号为文王(事实上是商帝子辛赐封的),明显是要与商纣王抗衡。只是纣王的颓势还没有到底,而文王的力量还不足以推翻商朝,所以,灭商的使命就只能落在姬发的肩上了。 ————姬昌用美女、奇物、土地获取商帝子辛的欢心,从而获得商帝子辛赐予的象征征伐大权的斧钺。於是对各诸侯进行征伐,最终征服了八百诸侯。因为崇侯有大德,且对商朝政权忠心耿耿,不服西伯侯姬昌。姬昌为了夺取天下而灭了崇国、杀了崇侯,於是激怒了上天,次年姬昌便死了

 

 

公元前1042 周公旦摄政

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042年),太子姬诵即位。成王年幼,曾辅佐克商的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将篡取王位,传播流言,武庚也谋划复国,与管、蔡结合叛周,纠集徐、奄、薄姑和熊、盈等方国部落作乱(——是三叔不满自己的待遇,说出了当年姬昌与姜尚挑拨商朝与东夷战争、坐收渔人之利的阴谋。因而商人与东夷人合作,意图复国、复仇。真正的叛乱者是西岐姬昌,姜尚是从犯)。周公姬旦奉成王之命东征,经过三年战争,终于平定叛乱。武庚和管叔被诛,蔡叔被流放。为了消弭殷商残余势力叛周的隐患,周朝首先命令诸侯在伊洛地区合力营建新邑,即周朝的东都洛邑(成周)。东都既成,遂迁曾反对周朝的“殷顽民”于此,加以控制。同时,封降周的商贵族微子于商朝故都宋地,以代殷商之后,封武王少弟康叔于纣都,成立卫国,赐以殷民七族;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奄国与薄姑,是少昊族几千年来的中心区)旧地,成立鲁国,赐以殷民六族。这样,殷商余民遂被分割,逐渐服从于周朝的统治。

 

 

公元前1038 定“三叔”叛乱,二次分封

周公姬旦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对周公辅政大为不满。他们一面向天下宣布周公有篡权的野心,一面积极准备以武力对付周公。就在周公与“三叔”针锋相对的时候,受“三叔”监管的纣王之子武庚,反而与“三叔”结成了反对周公的政治联盟。“三叔”也乐得有殷商遗民的支持,加强自己的力量。西方纪元前1040年,反周公联盟终于起兵叛乱。而周公则动员年少的成王随他一同去镇压叛乱,历时3年,终于平叛。 成王三年(公元前1038),在周公的主持下,周王朝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分封。周公、召公是朝中最重要的大臣,自陕以西诸侯由召公管理,以东诸侯由周公管理。此后,周朝开始进入强盛时期。

 

————请问:姬发如果是圣人的话,为什么要搞个“周公负成王”呢?为什么要传位给十多岁的儿子姬诵而不效仿“虞舜禅让帝位”给贤能者呢?禅让给他的亲弟弟姬旦也行嘛,对不对?那就没有什么三叔之乱了。姬昌、姬发是圣人,那么,圣人的三个儿子、圣人的三个弟弟“三叔”怎么会大逆谋反呢由此可见,所谓的文王、武王是圣人,不过是西周文人自吹自擂的牛B而已。

 

 

公元前1035 周公失意而死

周成王八年(公元前1035年),周成王开始临朝执政。周公旦意识到这是最后的机会,就又开始了夺权的行动。大概是这次又被人知觉,周公不得不逃亡到楚地。后来,成王答应不加追究,周公才又回到朝中,但从此以后,他也就失去了专权的机会。同年,周公在失意中病死。在病危之际,他曾要求死后葬在周地,以表示自己对周的忠诚。可是,在他死后,成王却把他葬在了周以外的毕地。成王这样做的理由是说不敢以周公为臣,可内心深处却是想把周公开除在周朝的忠臣之外。毫无疑问,在政治专制的时代,处在像周公这样位置上的政治人物,注定要以悲剧结束自己的一生。

————由此可见,所谓的圣人周公姬旦,也不怎么圣贤,“三叔”的怀疑似乎也不无道理,周成王姬诵对当年全力扶持他的叔叔周公姬旦,也没什么情义

 

 

《周礼》井田制

《周礼》以九夫为井,方一里为一井,方十里为“成”,即百井;方百里为“同”,即一万井;构成井田体系。因而井田制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八家为井而有公田与九夫为井而无公田。井田制下劳动者的经济负担有田地税和赋。西周中期,土地的个人私有制至少在贵族之间已经出现。春秋时期,晋国的“**田”,鲁国的“初税亩”等,也都是在事实上承认土地个人私有制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说明井田制逐渐趋于瓦解,西方纪元前350年商鞅变法,废井田,标志着井田制的崩溃。但是这种均分共耕之法对后世的影响却极为深远。

 

 

公元前965~公元前961 周穆王西征

     穆王元年(公元前976年),昭王之子穆王满即位,在位长达55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发展。穆王十二年(西方纪元前965年)曾因游牧民族戎狄不向周朝进贡,西征犬戎,获其5王,并把戎人迁到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公元前961年,乘着征讨犬戎的胜利,穆王向西行,一直到达了青海东部一带。艰苦的千里往返并没有打消穆王对西方乐土的向往。据说周穆王有个善于驾车的车夫,名叫造父,造父的先人以擅长养马驾车而著称,中衍曾为商王大戊驾过车。造父受宠于周穆王,因而精心挑选8匹毛色相配、力量整齐的骏马,加以调驯,名为“骅骝”、“绿耳”等,献给周穆王。穆王乘坐8骏所驾之车,造父为驭,西行至西王母之邦,乐而忘返。周穆王环游西北地区的真正意图,后人有种种说法。从政治的角度看,他似乎是想向这些地区的民族展示一番周朝的力量,使他们不敢轻易反叛;或者是想转移国内的政治矛盾,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殊不知,正是这种无谓的炫耀,才使周朝的势力接着昭王的步调,进一步衰落下去。————周穆王是个旅游家,不是勇士。他惧怕徐宴王的势力,分东方五百里地给徐宴王自主,也就是独立

 

 

本文出处链接(本网站略微做点修改):

http://tieba.baidu.com/p/1089788371

 

 

夏代的统治时间

夏代的统治时间据《竹书纪年》记载: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凡十七王。统治中国的时间很长,也留下了不少东西。一九七七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河南登封告成镇一个古城堡,其遗物中的陶豆陶量都有"阳城"印记。《汉书 · 地理志注》:"臣瓒曰,《世本》禹都阳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阳翟也。"禹都阳城见于《世本》及《竹书纪年》,《竹书》是魏襄王二十年以前的史书,《世本》也是秦以前的书,告成镇出土陶豆陶量也是战国时遗物,可见阳城早已存在于战国以前,应是夏人世代相沿的旧称。

 

 

中国历史网(百家讲坛)

http://www.baijiajiangtan.org/zhonghualishi/xiachao/9895.html

 

 

欢迎加入我们的QQ群:

少昊金天氏苗裔群: 72259295 (一群)

少昊苗裔金姓群:  143652298 (二群)

少昊苗裔金氏群:  219407938(三群)

    金天氏裔子 姒(及夏后氏) 蓐(rù)黄
            宗亲群: 207767223 (四群)

中华金姓群:   89286357 (五群)

中国金姓群:  112339037 (六群)

中国浙江金氏群:  219371328 (七群)

少昊后裔群: 219362208 (八群)

信息交流群: 80351938 (九群)

行善积德群: 87554428 (十二群)

 

 



相关文章
    Powered by OTCMS V2.2